備審–個人特質篇


這次來分享一下備審中的個人特質該怎麼寫
前幾篇備審文可點選下方藍色標籤:
今天要講的主題是『個人特質』,也是我覺得在備審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為什麼呢?
原因在於,個人特質是教授評估你是否適合進入該科系最重要的依據。
否則,若只是要看你的能力或是成績,他們大可要求你把過去的所有獎狀、成績單寄過去即可,完全沒必要多讓你費心思做這個備審。
什麼樣的個人特質,叫做寫得好的個人特質?
別急,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模擬一個小情境。
假使今天,你是一位醫學系的教授,在你面前,有兩份備審。
第一份備審,A考生,是這樣描述的:
我是一個恬靜的學生,平常沒事的時候,我喜歡尋找一個安靜、沒有其他人的空間,自己一個人做著想做的事情,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幫助我思考,做出更為正確的判斷。比起和一群人接觸,我比較喜歡自己一個人。
這是第一位考生A,一位喜歡獨來獨往的學生。
再來,我們來看第二位備審,B考生,是這樣描述的。
我喜歡和別人接觸,每每空閒之餘,我喜歡和不同的朋友交流,從中得到收穫、讓自己變得更好。或許是這樣的個性,每當剛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我總能迅速地和其他人打成一遍。
這是第二位考生B,一位喜歡和他人接觸的考生。
在看完兩位考生的備審後,請問假使你是一個醫學系的教授,你會傾向哪一位考生?
相信絕大多數的朋友,答案都是一致的
『喜歡和人交流的B,或許比較適合進入醫學系。』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醫師是一個需要大量和人接觸的職業。
因此,『和他人交流』這個特質,就顯得特為重要。
回到正題,你發現了嗎?
在上述那個案例中,不是A的個性有問題,也不是B的個性非常鮮明,相信在大家身邊一定也看的到這兩種特質的朋友。
講的直白點
個性沒有所謂的好跟壞,也沒有人有資格評價好壞。
但是,個性卻有所謂的適合跟不適合。
而今天,教授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挑選符合該科系人格特質的學生。
換言之,所謂『寫得好的個人特質』,就是指
你所描述的個人特質,適合該科系。
只要符合上述的原則,基本上,備審的個人特質就解決得差不多了。
講完了核心的觀念,那麼具體撰寫上,又要怎麼達到呢?
這裡有三個步驟,給大家作為參考。
1.先去查詢你所要申請的校系,所需要的特質是什麼。
妳可以從所學科目著手,也可以從相關出入著手。
舉例來說
- 醫學系可能需要會溝通、喜歡與人接觸。
- 法律系可能需要耐得住性子,畢竟法條不是每個人都看得下去的。
- 設計系可能需要想像力,因為設計極需靈感。
2.找到了那個特質之後,想一想,自己有沒有什麼相關經歷能夠佐證的。
- 比方你想強調自己『善於溝通』,你可以說你曾經當過幹部……
- 比方你想強調自己『有耐性』,你可以說你常幫忙照顧弟弟妹妹……
把自身的經歷,和自己的特質做個結合。
3.文末強調,自己這樣的特質適合進入該科系。
我們常說,作文需要扣題。
備審,也是一樣。
可能有時你舉的例子並不是那麼的好讓人聯想,那麼我會建議,在個人特質的最後,你可以補上
因為我自己**和**的特質,在經過一番探索後,我發覺自己可能是比較適合**系的。
在文末做個小小的扣題,避免教授忽略你的巧思。
總結一下寫好個人特質的三個步驟
- 查詢科系所需特質。
- 用經歷說明自己擁有該特質。
- 文末在此強調,強化印象。
大體上,按照這三個步驟,個人特質這個部分就沒什麼問題了。
以上,就是備審資料中個人特質的部分。
最後,假設現在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對於備審資料、二階面試、108課綱學習歷程準備上有困難的朋友,你可以參考我所錄製的線上課程。於2021年,我和線上課程平台共同推出了一套專門針對申請入學的線上教學影片,影片上有和大家分享各式備審資料的準備技巧、面試的實用答題邏輯及技巧,此外,也邀請了一位醫學系的教授在影片中針對申請入學常見的一些問題進行解答,相較於文字描述來說,線上的教學影片可以把備審資料的製作、面試的準備方式講解得更為深入。這一門課程的連結如後:『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 面試技巧 + 108 課綱學習歷程全攻略』(點選前方藍字即可進入課程瀏覽畫面,內有完整課程大綱及試看影片),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再參考看看!
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下方留言、或私訊我的IG和我討論。
⬇有什麼話想對我說的?下方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