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系、醫學系,為什麼要分開?
今天要來分享的東西比較新穎一點,算是我個人一直以來都還滿好奇的一件事,如果大家對於冷知識有興趣的,這篇文章會很適合你喔。
首先,先來科普一件事情。現在社會中的牙醫,大學必須是念牙醫系的,而不是念醫學系。醫學系畢業的學生可以選擇當很多科別的醫生,如:婦產科、外科、內科……等,但就是唯獨不包含牙科,牙醫師必須要念牙醫系,而牙醫系的學生也不能夠選擇牙科以外的科別。
相信大家看到這裡會有個疑問
為什麼牙醫系會這麼特別呢?明明別的科的醫生都是念醫學系的,可是到底為什麼牙醫要特別獨立出來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打從最一開始的牙醫體系就是和醫生體系是分開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每次去牙醫診所的診療床,感覺跟理髮廳洗頭髮的那張床有87分像,似乎兩者之間有著冥冥之間的糾葛。
沒錯,其實在最早以前的歷史之中,根本就沒有牙醫,理髮師才是牙醫的老祖宗。
過去的醫師只分成兩種,內科以及外科,從英文名稱來看更是可以出現端倪,內科醫生叫physician,外科醫生叫surgeon,而最早期更是只有內科可以被稱作是醫師,外科則是被包含在理髮師的工作之中。
理髮師會在幫顧客理完頭髮之餘,接著做一些簡單的小手術,包括拔牙等現代牙醫師行為,因此,在那一個年代,牙醫可以說是外科的一個小小分支罷了。而正是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所以在最一開始內科系的醫生是有點瞧不起外科醫生的,因為對於他們而言,外科醫生就只不過是工匠、理髮師,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職業。
然而,由於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外科系醫生的需求急速爆發,而技術也愈發成熟,所以這個時候外科醫生正式和內科醫生合併,大家通通都從醫學系出來。但是,或許是出於戰時的原因,牙科在當時並不是最被需要的,人力也就相對的貧乏,所以就沒有跟著一起併入醫學系。
可是,隨著科技的慢慢進步,大眾對於牙科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牙醫開始和醫學有較大的分歧,而商機也慢慢的嶄露出來。考慮到所學的分歧度,更有可能有利益上的考量,所以就變成牙醫系的人比較不願意併入醫學系,也就演變成現在這樣牙醫系獨立的情況。
如果在單論台灣的牙醫體制,其實可以發現在早期台灣牙醫是一個相對不被看重的行業,過去的牙醫大多是由一般的牙科技術人員所執行,而體制上更不是所謂的證照體系,反而比較偏徒弟制。
而在台灣初期混亂的年代,證照的可信度並沒有現在這麼高,所以牙醫這個行業就相對冷門,收入和地位其實也不算太高。所以可以發現一件事,大概在50年代左右時,牙醫系的排名還低於藥學系。
接著,牙醫系的體制漸漸完全,不過卻還隸屬於醫師公會之中。但是,就在健保實施總額給付之時,牙醫師率先同意這項改革,也就把握這個趨勢徹底和醫生公會分開,獨立成立牙醫師公會。
以上大概就是今天想分享的內容,希望大家會喜歡,雖然知道這種冷知識好像沒什麼用,哈哈哈。
⬇有什麼話想對我說的?下方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