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意義

猶記得,前一陣子有朋友來信問了我一個問題: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啊?

今天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這件事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但或許對大家有一點點幫助。

讀書是這個樣子的,大體上我覺得可以區分為目的跟內容:

  • 也許有人覺得讀書很有趣,所以他努力讀書。
  • 也許有人覺得考試很好玩,所以他喜歡考試。

但,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並不是這個樣子的。

對於一般人而言,大家讀書的理由不外乎就是一個,那就是:

升學,升學,再升學,最後在得到一個好的工作。

  • 國中時,父母師長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才能考到好的高中。
  • 考到好的高中再繼續努力,就有機會考到好的大學。
  • 考到好的大學後就可以得到一份好的工作,從此邁向幸福快樂的人生。

聽起來完全合理,但真是如此嗎?進入大學真的代表你可以得到進入社會工作的能力?

撇開幾個特定的國考導向科系不談,絕大多數的科系是沒辦法和社會上的工作劃上等號的,隨便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 上課用的課本是誰寫的?不是在社會上工作的職場人士寫的,而是由學界的教授寫的。
  • 上課用的課本又是什麼時候寫的?好一點的可能近五年,但更多的可能是差距十年、甚至十年以上所出版的,十年前的東西到現在還能適用嗎?
  • 而上課的教授又真的能教會大家進入職場工作的能力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所謂的教授看的是他們所寫的論文數量及質量,而非是他們在外界職場工作的表現。

再用一個具體一點的例子:商學院。

讀商學院的學生不外乎就是想從商、想賺大錢,但,請認真思考一件事情,如果把在商學院的知識吃透,就像教授一樣,真的能夠賺大錢嗎?如果只要靠著讀書就能賺大錢,撇去某些對教育熱中的人,那一般的教授們早該自己出去賺大錢,又何苦待在學校教一群菜鳥領著死薪水?

看到了這裡,我想你應該懂我的意思了。如果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上大學,好找工作的話。那麼,你可能錯了,想要學到工作的技能,你該去的地方不是大學,而是職涯訓練所。

再來談談讀書的內容好了,若是以生活所需來看,基本上,到了國中以後的科目,除了相關領域工作的人以外,根本就用不到。

  • 你不會站在台北101前,拿出量角器測仰角,只為了利用三角測量算出他的高度。
  • 你不會在和朋友對話時,用一大堆之乎者也。
  • 你更不會看著馬路上奔騰的汽車,算出他時速跟質量所產生的動量。

若硬要說的話,最有用的就英文科,你可以多一種語言能力。再次一點的,可能就是社會科,至少你知道何時投票,又知道哪一個古蹟是誰蓋的。

生活所需的知識說實在的,真的不多。然而,真正工作所需的知識,在學校,似乎也學不太到。

到了這裡,你或許會開始懷疑,讀書這件事似乎可笑的令人發怵,感覺這一切的一切都顯得毫無意義。而我,又是怎麼看待讀書這件事的呢?

在我看來,讀書的理由跟目的很簡單,是為了考試、為了升學。

然而,除了那幾個理由之外,更重要的是,讀書是你我唯一有權決定自己去到哪裡、自主選擇的機會。

在現在的社會中,即便我們高呼著人人平等、社會是公平的,每一個人都有自主選擇的能力。但,實情真是如此的嗎?

  • 如果能自由選擇,為什麼有人一出生就是富二代,而有些人只能是窮屌絲?
  • 如果能自由選擇,為什麼有人能長的英俊瀟灑,而有些人卻只長的其貌不揚?

我們看似很多選擇,但其實根本就別無選擇。

社會就是這樣:弱肉強食。

然而,唯有一件事情是相對公平的。

那就是:升學考試。

不論你是什麼人、又有什麼背景,你都必須得靠著讀書學習,才有機會取得相對好的成績。也只有靠著讀書,才可能出現弱食強肉的情況。畢竟,在升學制度之下,成績是唯一評判的標準。

換言之,你可以進到什麼學校,完完全全取決於你到底又多努力,而這努力的程度是你可以自由選擇的,你人生中唯一能自由選擇的時刻。而,進到好的大學、學校,又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儘管我前面說過大學和工作不能畫上等號,但這不代表這件事毫無意義,這依然有其重要的地方,那就是:選擇自己能成長的環境、選擇自己前進的方向。

請記住一句話:學校只不過是最低教育的門檻,要學到多少,全憑自己探索,而同儕正是你我最好的學習目標。

人吶,不可能永遠都是最厲害的,週遭一定有某個人某個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 假使有一天,你看到了班上同學都跑去找了實習工作。我想,你定會跟著去找實習的吧!
  • 假使有一天,你看到了班上都去報名了企業家的演講。我想,你定會跟著去聽吧!
  • 假使有一天,你看到班上同學不約而同的都在讀編程的相關書籍。我想,你定會跟著去買一本來看看吧!

然而,假使你周遭的同學都在攀比誰的奢侈品買比較好,那你,又會做些什麼呢?

你身旁的人,就決定了你成長、學習的方向!若要用簡單概括我對讀書的看法,那就是:

讀書是少數你能自由選擇的機會,而這個選擇,將會決定你未來的模樣!